第 35 期
主編 Denken:我們的 Twitter 推特帳號開張啦!每天都會發佈這裡編選的文章,歡迎追蹤起來 👉🏼 @web3matters_zh
🤖️ Reddit 的新 API 條款會使人們投向去中心化平台嗎? by 楓綾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被台灣鄉民戲稱為「美版 PTT」的 Reddit,從宣布將有新 API 條款到公告定價只隔了一個半月,第三方開發者只有短短的 30 天應對驚人的高價。Reddit 執行長 Steve Huffman 蔑視社群的態度引起抗爭,最終導致許多使用者出走到 Lemmy、kbin 等基於聯邦宇宙(Fediverse)的平台⋯⋯文中給予了細膩且詳盡(不是恭維話,看看那海量的外部連接錨點文字)的整理。
猶如過去馬斯克收購 Twitter 後,許多不滿用戶紛紛湧入長毛象(Mastodon)的風波再度上演,是次 Reddit 鄉民出走的現象,似乎也可以由「前車之鑑」提早預見結果?
也就是歸咎於替代品 Lemmy、kbin「使用者體驗不佳」的關係,最終那些「下車」的鄉民,多數只好摸摸鼻子,重新「上車」吃回頭草了?
但無論如何,這兩次事件都已經敲響了用戶心中(意識到)「Web2 媒體巨頭主導內容生態的權力是多麼蠻橫」的警鐘,也敲出了一道中心化高牆的裂痕,這道痕跡會在日後 Web3 熱浪一波又一波拍打時,成為一道破口。
BTW,另一個推薦理由:Matters 元老級種子用戶發文,不來朝聖一下嗎(笑)?
(編按:本刊第 33 期亦有報導。)
🌌 假如 Facebook 加入 Fediverse,封鎖不封鎖?
Denken:近期多位 Mastodon 伺服器用戶自主發起投票:未來是否要封鎖由 Meta 主導的 Mastodon 伺服器嗎?
事情源頭在於 Meta 企圖發展 Twitter 競品,並傳出將採用 Mastodon 的開放協定 ActivityPub,引發社群爭議。這篇文章很好地整理了事件時序,以及歷史事件反思 —— 科技巨頭皆用過「擁抱、擴充、再消滅」的惡性競爭策略。
國外開發者 Nick Lockwood 表示:「Facebook 有 20 億使用者。如果他們加入,聯邦宇宙(Fediverse)就會直接變成 Facebook 的形狀。」
讀者是否認同呢?
🌸 Azuki 的生死存亡时刻,OG 清退、社区分裂、团队疑似套现
自由精靈 - 多比:這周在 NFT 發生的大事,是 Azuki 發了新 NFT Elementals,索價 2ETH,從中獲得 3800 萬美元,開盒後卻發展跟舊的頭像,絕大部分都長得一樣,導致社區分裂。
不少 OG 持有者紛紛出售掉手上的 NFT 以示不滿。有人說連龍頭的 Azuki 都做類似 scam 的事情,更疑似立即套現,NFT 的發展能如何走下去呢?
這無疑令人對 NFT 項目的信心又帶來一波打撃。網上不少文章都搜集了是次事情的始末,這篇較為詳盡,可以讓大家自行判斷,以及了解到龍頭 NFT 項目在過去一周發生的社群大分裂。
🐵《My perspective on the BAYC, as a holder for over 2 years》by Zeneca
小烏鴉Max | Demi #0604:Zeneca 分享了自己作為 BAYC 持有者兩年多的觀點。他認為,BAYC 的成功在於它創造了文化,特別是反文化。
很多人會覺得多數 NFT 定價太高,因此放棄接觸 NFT。當初 BAYC 是以 0.08 ETH 的價格發行 10k 項目,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BAYC 從反文化逐漸走向主流,並進一步發展成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Zeneca 認為,BAYC 是一個有希望在未來十年中茁壯成長的社群,但也需要面對種種挑戰和變化。
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參與過早期 BAYC 的發展,所以很多時候都只看他從巔峰下來的樣子,卻忽略了當初他完成了許多「第一次」,早就擁有了一定的歷史定位和價值。
我也蠻認同 Zeneca 所提到的,每一個項目的社群都有不同之處,策略也會有所不同,拿來做比較和對標,不一定完全公平。而且價格的下跌並非完全不好,甚至可以讓一些新朋友找到加入的機會,這不是世界末日。
BAYC 的發展已經跟兩年前完全不一樣,各地猴群都可以自己辦活動、玩耍;或許持有者最後會因為有了自己的事業,而很難成為活躍的社群成員。對於某些人來說,BAYC 將永遠在他們心中佔據最特別的位置。
如果你沒有參與過或是擁有過,在 Twitter 上面不少嘲諷 BAYC 的討論下,偶爾看看不同聲音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 Zeneca 所提的觀點,套用到不同的項目,其實也適用。
副刊
📚 韋浩川《1314》
Swift Evo:韋浩川是 Matters 的忠實小說家,長篇的《魔音》一直擁有固定的粉絲追看。《1314》即是與《魔音》處於相同宇宙觀之下的另一長篇小說。
由愛情作軸,包含了商業,成長,都市,奇幻和靈異不同元素的 90 年代。
適合曾在 90 年代活過的你,知道傳呼機怎樣用的你,絕對不想錯過。
此文另一推薦原因是,作者把 Matters 的標籤功能很好地發揮,令長篇小說的章節得到了舒適的整理,值得其他 Matters 小說創作者參考。
🌊 歷經20年談判 聯合國通過第一個保護公海的國際條約
熱浪/Heatwave:
目前僅 1% 的公海受到保護。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生效後,聯合國將成立新的海洋監管機構,並且建立公海海洋保護區的法律框架,讓更多公海納入保護範圍,為 2030 年以前保護 30% 海洋的目標跨出一大步。
覺得很誇張嗎?但必須承認「在這個世紀末,地球增溫 1.5°C 的防線守不住,只好拼不升到 2°C」,以及最近 6/19 聯合國才終於通過第一個保護海洋的國際公約?
過漁(overfishing):
在進入20世紀以後,工業化的商業捕魚和更高效的捕魚手段對經濟魚類的過度捕殺——特別是對頂級掠食者(比如鯊魚)和一些基石物種(比如鮭魚和鸚嘴魚)——已經擾亂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甚至影響到了一些陸地生態系統。
2010 年已經有《魚線的盡頭》一部講述海洋漁業資源過度捕撈的紀錄片,耗時兩年拍攝完成,並有人上傳: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2016 年 7 月出版的 《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人們從 1954 年開始研發養殖水產,到 2014 年養殖產量已經達到相當高峰(人們日常享用的水產海鮮,已有一半是養殖得來的),並持續增長,只是與此同時發展的,人們對魚品的需求量似乎也在飆增(判斷應該是全球性的餐飲產業的廣告文化刺激)。
於是有作者著書出版,告訴大家關於「漁」的幾乎所有事,元氣網的編輯更為大家摘了一段,說中世紀以前人們就有過度捕撈的情事了,2014 年,養殖漁獲超越野生撈捕意味著什麼?
看到聯合國終於通過保護海洋公約,我自己是懷疑:因為大家不缺水產海鮮吃,才會到現在才通過,本來說不定就是想把欠海洋的債留給子孫。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最早是 2010 年由中研院邵廣昭研究員提出,2015 年 4 月修訂後,2018 年 6 月更新。該指南頁面由上到下,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線上下載列印」清單模式(SeafoodguideTaiwan_20230412.pdf)
「海鮮挑選原則」
有圖有真相,完全可以看圖認海鮮,分成四項來選:全部、建議食用、斟酌食用、避免食用。這部分也有可以下載列印的彩色照片模式--真是太讓人興奮了(因為我每次上市場要認魚或海產,眼睛都很瞎,認不得記不了)
指南的延伸閱讀,也提供了「香港海鮮指南」(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製作)。
🌶️ 萬用剁椒醬
熱浪/Heatwave:為了一個視頻的剁椒魚頭(居然講半天,然後用現成的料包下鍋)還有之前吃過的那種乾麵--給你醬油辣椒去伴的「剁椒麵」,異常地光火,想說乾麵怎麼會有那麼粗糙和不可理解的吃法,所以這回就自己去找如何製作剁椒醬。
可以選不那麼辣的椒來作,「那明亮帶有層次的發酵辣椒風味」--參考「夢幻廚房在我家」網站和視頻:
或
祝喜歡吃辣、或能欣賞椒的辣酸甜等風味的各位,製作剁椒醬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