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期
🇺🇸 幣圈支持川普好矛盾!華爾街日報:要去中心化,又支持美國儲備比特幣?
小烏鴉Ma𝕏:2024 年 7 月 29 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Trump Becomes a Crypto Convert》,批評前總統川普在比特幣問題上的立場。
文章指出,川普在比特幣大會上宣稱要將美國轉變為全球加密貨幣中心,但這可能是為了吸引財政支持其競選活動。川普提出的支持加密貨幣政策和措施,包括自行保管加密資產的權利、解雇現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以及創建美元支持的穩定幣監管架構等,引發了廣泛討論。
然而,《華爾街日報》認為川普的政策存在內在矛盾,批評其政策違背了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精神。
在幣圈多數人都選擇支持川普的時候,華爾街選擇站在對立面,直接點出川普在比特幣問題上的矛盾立場,揭示了他在政策上的不一致性。
文章不僅對川普的加密貨幣政策進行了詳細分析,還引用了多位加密貨幣產業的重要人物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對於關心加密貨幣發展的讀者來說,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全面且批判性的視角,有助於理解政治人物在加密貨幣議題上的立場及其潛在影響。
附上華爾街日報原文。
👿《無限風暴》:幣圈神棍後浪推前浪,因此我們必須向 SBF 這樣的壞人「學習」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不管 SBF 的人設是他真實的一面還是演的,在他事業順風順水時,每個荒誕行徑(例如出席盛會,鞋帶亂綁)卻還是受到稱頌,形成他的獨特,他的了不起。
如果大家已經知道了 SBF(尚未爆雷前)如日中天,那麼就不能指望他們不偏不倚地評價。不論是參與其中的人,還是一旁的觀察者,一旦他們認為結果很好,他們就願意找積極的因素作為原因;一旦結果不好,他們傾向找些消極因素作為解釋。
媒體包裝固然推波助瀾,但之所以管用,也是人性使然。
SBF(Sam Bankman-Fried)沒有發明時光機去改變自己兩年前的行為,為什麼同樣人同樣的舉動,在不同時間點會有那樣不同的解讀?成王敗寇當然是最平易近人的解釋,但許多人沒注意到的背後動能,就是媒體包裝。
這不是一本幣圈人或 FTX 受害者才能讀出興趣的書,因為在每個產業你都能見到類似的人和類似的包裝手法——你越知道他們怎麼玩,就越能保護自己。
這不是一本只能讀來洩憤的書,因為 SBF 在暴雷前曾是這樣不可一世,透過他進入加密貨幣圈之前在華爾街的經歷、成名後的形象營造,尋找包裝自己的啟發。
一本優秀傳記的價值,絕不該是學裡頭人的動作、穿著、吃他們愛吃的餐廳、複製他們的作息、默寫他們的名言金句,而是透過回顧,知道這個人今日的形象特質,是因為什麼樣的歷程而建構出。
⚡️ a16z 領投 900 萬美金,打造去中心化能源共享 DePIN 協議
自由精靈 - 多比:去中心化協議可以帶來很多想像,除了主旋律的投資部分以外,它實際的功能可以為人類帶來甚麼成果,都需要各個行業去試驗、實踐,並且有一群敢於相信的用戶去參與其中。
其中一個去中心化協議的應用是 DePIN,意指是資源共享,鼓勵人們參與建立現實世界的實體基礎設施。
這篇文章介紹的是一個名為 DayLight 的項目,文中提到這個項目比較低調,一直在處理實業,後來才獲得亮眼的投資。
Daylight 正在構建一個去中心化協議,讓用戶可以将他們的能源設備連接到 Daylight APP 并獲得獎勵。
具體而言,例如可以將恒溫器、電池、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逆變器連接到 Daylight APP 并獲得獎勵,亦可以加入 Daylight 市場,獲取家庭或建築的能源升級,「從個人家庭出發,從底層構建新能源市場解決方案。」
試想如果有一種模式,眾人都可以參與進去,作出共享,解決問題,再獲得自己應有的回報,這個就是新時代的推進。
副刊
📝 Matters 我最喜愛的讀書筆記
Swift Evo:比起直接推薦讀書筆記,這系列向大家介紹不同讀書筆記的推薦文。在這過程中,你也會慢慢發現 Matters 有這麼多愛書的朋友呢!
閱球人 - 《區塊鏈社會學》系列文 by 碼農日常 喜歡的讀書筆記
推薦的讀書筆記︰
推薦原因︰無大台,有共識的背後,我還常會記得佘詩曼在港劇《天與地》說過的那句:「和諧唔係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係一百人講一百句唔同嘅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讀屬於《區塊鏈社會學》的不同讀書筆記,甚至二次筆記,就是一種無大台有共識的過程。
我們都對書本有不同的自我理解,但大都有著相同的方向和共識。
如何由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中間的過程,我自己的理解不是突然之間一夜轉變的。這當中的過程,可以是一個中心化的大台,多個中心化大台,更多的中心化小台,最後小台支援形成各自所屬的節點,達至無限接近完全去中心化,這樣的一個帶著長長尾巴的一條曲線。
🐁 我們現代生活中的動物——動物實驗
熱浪/Heatwave:前幾期我們看到「吃蟲救地球」之新加坡最近超前部署昆蟲食糧 ,在接下來的幾期中,我們將一起探討現代生活的機能與便利中,那些與『動物』相關的部分,包含動物實驗、蛋雞運動與動物福利標章、商業獲利模式下的肉雞,還有貓狗寵物飼料溯源。
本週的動物實驗主題,是追舊新聞並整理後續(連結文章可能有衝擊性內容,請先有心理準備):
繼化妝品產業禁止動物實驗成為常規,台灣統一企業2021年宣布禁止非法定動物實驗,台灣葡萄王2022年禁止動物實驗 ,兩個月之後,包括愛之味在內,近十個月內已經有八家台灣企業陸續拋棄了過時的動物實驗 。更多企業和行動可參亞洲善待動物組織發文 。
想要思考的是:科學實驗可以經過設計和反覆操作來驗證假設,但是「要給人類的保健食品(或過往的保養品)可以透過動物實驗來達成」的科學基礎到底是甚麼呢?
對於使用實驗動物作為人類疾病模式預測的有效性,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爭議,但不管現實的爭端曾經或仍然如何,當人們知道企業為了要推出保健產品而私下另外進行動物實驗之後,反而更多人更願意用人類活體去作實驗,或更樂意代替動物去為人類貢獻。
目前台灣食藥署在十三項有保健效果的健康食品中,已經刪除四項的動物實驗 ,本期的延伸閱讀就來溫故知新一下:
翻譯自英國組織 Animalista Untamed 的究竟為什麼我們還在進行動物實驗?
✍🏼 編輯動態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
Swift Evo:
🪧 本週活動預告(UTC+8)
8/10 (日) 20:00 | 夜話 歐文笑長 比較各國的能源政策,該如何取捨「地緣政治、淨零碳排、經濟發展」?(Matters Lab Discord 自由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