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7 期
📈 比特幣牛市的縮影
Owen 歐文笑長:近期研究比特幣與納斯達克 100 的相關性。可以看到,2022 年牛市期間,比特幣的波動幅度明顯大於納斯達克,漲時更強、跌時更深。但近兩年這種差距逐漸收斂,顯示比特幣正轉為較成熟的資產。
若再觀察一年 365 天中,比特幣有多少天的表現優於納斯達克,可以看出其相對的強勢程度。2022 年牛市時,比特幣幾乎全年保持強勢。然而到了 2025 下半年,儘管幣價仍在上漲,但其強勢程度卻持續下降,這是上一波牛市沒出現過的現象,意味著市場目光更集中在股票,而非比特幣。
這張圖可以說是本輪比特幣牛市的縮影:雖有漲幅,但氣勢始終不及美股。除了川普話題與穩定法案之外,幣圈這波牛市缺乏更多關注,整體熱度明顯偏弱。
📖 加密貨幣十六年
:本文透過重讀經濟學家海耶克的名作《貨幣的非國家化》,從歷史與思想的脈絡出發,檢視比特幣與穩定幣在當代金融秩序中的定位。
文章以川普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中港穩定幣監管立法為時代背景,回顧從自然貨幣、金屬貨幣到紙幣的演進,以及國家如何壟斷鑄幣權。
海耶克主張讓貨幣競爭、市場決定價值,預言未來貨幣可由民間發行,並警告國家干預將帶來通膨與信用崩潰。
作者藉此剖析比特幣、E-Gold、Libra、穩定幣等數位貨幣實驗,映照海耶克的思想如何在賽博空間中發酵與實踐。
這篇文章是一場思想與歷史的深度對話,讓我們理解比特幣與穩定幣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技術創新,而是源自對國家貨幣壟斷的長期質疑與抗爭。
推薦本文,是因為它幫助讀者跳脫幣價漲跌的迷霧,回到更根本的問題:什麼是貨幣?誰有權發行?我們能否信任國家?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關於自由、秩序與信任的討論。
文中串連海耶克、凱因斯、傅利曼三大思想體系,搭配當代數位金融的實例分析,不僅具備總體經濟視角,也提供具體案例,是理解加密貨幣背後哲學與制度辯證的極佳入門。如果你想知道比特幣的存在意義,這篇文章會是一次難得的啟發。
副刊
🥚 毒雞蛋不是歐洲的故事,是我們餐桌正在發生的現實 – 從芬普尼(Fipronil)看見神經、代謝與下一代的守護力
熱浪/Heatwave:上禮拜推薦文中對有標示「不含抗生素」的雞蛋作推測(合理懷疑),朋友問我這種懷疑是否過度?這一兩個禮拜正好台灣有 15 萬顆驗有芬普尼的雞蛋下架。這回是繼 2017 年、2019 年之後的第三回。
這禮拜陸續看到許多文,包含:現有蛋雞飼養方式的差異、如何看懂蛋殼上的噴碼,也看到環境部文章中提到「國外也有統計過芬普尼的最低致病劑量,要短時間連續吃 7 萬顆芬普尼蛋才有可能達到劑量...」——不曉得是甚麼動物實驗得到的推論。
選張家銘醫師這篇文並不是想用現代的知識和話語騷擾和困惑人,但現實裡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前提是:如果不要那樣養(蛋)雞,也就是雞隻之間有多一些空隙,不要那麼緊縮密集(地在格籠裡),根本不需要芬普尼。
動社在推的「動物友善福利認證」,除了是免費之外,也是在拒絕大廠華麗的文宣和包裝,只有全部停止以籠飼蛋雞的牧場,才能得到動物友善福利認證。
延伸閱讀:那麼標榜「生食級」的雞蛋呢?
🪧 本週活動預告(UTC+8)
11/22 (六) 20:00 | 夜话 千翊晨 《留学故事——租房记》(Google Meet)
2014 年,我第一次到美国。落地后顾不上时差就开始“闯关”:开银行卡、办手机卡、在陌生城市跟着学长学姐挨家挨户看公寓。 语言听不太懂、预算算得战战兢兢,每个房间都看得既紧张又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