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7 期
🏛️ 美國通過 GENIUS 穩定幣法案,誰會得利?(數據來源)
Owen 歐文笑長:美國近期通過《GENIUS 穩定幣法案》,穩定幣發行商需以美元與短天期國債作為儲備,並明確定義了美元與穩定幣的法律關係,強化美元穩定幣在全球市場的可信度。這對於通膨嚴重、匯款不便的新興國家人民而言,美元穩定幣更具吸引力了,同時也為相關企業帶來新一波機會。
根據 Castle Island Ventures 對巴西、土耳其、印尼等新興市場的調查,多數用戶透過以太坊、BSC、Solana、Tron 等公鏈進行穩定幣交易,常用錢包為幣安與 MetaMask。而 USDT 之所以受歡迎,主要因為使用者眾多、流動性高,展現出強大的網路效應。因此,這些穩定幣發行商、公鏈與錢包服務商,將會是這次法案的受益者。
隨著法案實施,將吸引更多企業投入穩定幣市場,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強化美元在全球數位金融的地位。然而,新興國家是否會因政權穩定與資本控管,而限制美元穩定幣?歐盟、中國等國又是否會爭奪穩定幣霸權?不論未來如何演變,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圍繞穩定幣的國家與企業競爭,將讓加密產業獲得更多關注與推進力。
🪙 比特幣作為國家戰略儲備資產的經濟論述
:本文深入探討比特幣作為國家戰略儲備資產的潛力與現實進展。在全球債務高漲、通膨持續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美國於 2025 年率先設立「比特幣戰略儲備」,象徵全球財政政策思維的重大轉折。
文章系統梳理比特幣的稀缺性、反審查性、抗通膨性與技術彈性,並引用如新罕布夏州、德州等美國各州的實際政策行動,闡明比特幣已成為各國央行討論資產配置時的重要選項。
文章亦誠實呈現其波動性與制度挑戰,是一份關於比特幣國家化、制度化的精闢總結。
這是一篇結構嚴謹、觀點清晰、數據扎實的高品質評論文,為想理解「比特幣為何成為國家儲備資產候選人」提供了系統性的視角。
它跳脫加密圈內的炒作敘事,站在總體經濟與央行資產配置邏輯上,重新界定比特幣的角色定位。
對金融立法機構、總體經濟投資人或是思考貨幣制度未來的人而言,這篇文章不僅是趨勢預判,更是決策參考。
當美元資產面臨信任侵蝕、黃金功能受限之際,比特幣是否會成為下一代「數位黃金」?
🪦「遺囑功能」如何讓數位遺產不再成為「羅生門」?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我來自傳統金融圈。客戶做理財規劃時,其中一個切入點叫做「遺贈」,講求資產的保全,財富傳承的同時,也要低磨耗(稅的方面)。
所以,打從進幣圈第一天起,我就蠻在意「人萬一離開,身上的加密資產怎麼辦?」的議題,兩大分支:
case 1 自託管:教會家人基本幣圈操作(ex:交易所入出金、區塊鏈轉帳、錢包的使用⋯⋯),然後把資產放在冷/熱錢包,留給他助記詞。
case 2 被託管:但如果資產放在交易所,就麻煩了,Password、Passkey、2FA 等重重關卡必須解鎖,對於「is gone」的用戶來說⋯⋯你懂的。
所以幣安交易所「主動」推出「緊急聯絡人」功能,值得肯定,因為這不是被迫跟進的(ex FTX 暴雷 → 有人推出 PoR 儲備自清 → 其他人被迫跟進),也不會直接改善 KPI 指標(ex 用戶數、交易量⋯⋯)。
但這是在做實事。這是剛需,估計同業很快會跟進,但如果是被迫的,評價就沒這麼高了。
啟用路徑
App 左上角 Icon → 個人頭像 → 安全 → 緊急聯絡人 → 新增緊急聯絡人(建議最好也是幣安用戶)
✍🏼 從 Web2 PM 到 Web3 從業者,小烏鴉 Ma𝕏 的區塊鏈職涯筆記
:由本刊共同編輯「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訪談「小烏鴉 Ma𝕏」,兩人對話中暢談早期比特幣與傳統金融、近期推動願景,其中特別有所感的是這段:
小烏鴉 Ma𝕏:我知道幣圈裡也有很厲害的人,但實話說,大多數人崇尚自由,卻拿不出成果,也缺乏實際的社會歷練,合作起來常常會很辛苦,最後也只能請他們離開。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認同!如果一個產品/服務是利益導向而不是解決問題導向,通常撐不久,因為一旦利益不合或市場反轉,整個團隊或專案就很容易崩盤。
我也遇過一些人,揪我一起做專案,約出來見面,結果一開口就只談怎麼爆賺、怎麼分潤。這種滿口都是錢的人,我會敬而遠之。
從幣圈一眾短視的專案產品,就看得出這些問題。本刊創立的宗旨,便是在於推廣 web3 應用的潛力,然而這仍須等待更多具長遠價值的團隊與產品面世,創造真實價值。
⛲️ Web3 公共財快報
Swift Evo:The State of ReFi 2025 by Cardon Copy — 再生經濟 2024 年度回顧、前景、困難、機遇。由 ReFi DAO, Greenpill Network 以及 Regen Coordination 共同支援。超過 2 億美金的再生經濟體系健檢。(出處)
Paddle Battle 以投標拍賣的形式推動公共財資助活動。每一次的出標都匯入公共財池。最高出價的拍賣者獲得獎品、競價過程累積公共財池用以資助有影響力的專案。最新一期的競價已經開始啦。(出處)
Allo Capital 最新訪談,想了解 Giveth 最新的公共資助計劃、Flowstate 的動態捐助、Gitcoin 的動向,你不能錯過。(出處)
副刊
🏞️ 預見黎明之前的瑠公圳案拆除現場:我們的城市將失去什麼?
熱浪/Heatwave:瑠公圳案(蔡金木宅)是一個歷經三代人、從日治台灣時期就在那兒的老房子,前有灌溉圳水,後有萬興鐵路,經歷國民政府、來到現代,這十幾年周遭景觀建設已變,自己成為大富翁搶地遊戲的目標之一。蔡金木宅——過去、現在和未來可以探討的諸多面向,這篇投書都有觸及和作精要交代,但確實蠻廣和需要時間思考。
乍看本文會聯想到晚清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實則比影集和電影更具戲劇張力的現代真人真事。只是現實裡的情節比較讓人意想不到,尤其想不通現代民主法治下,竟然不是人人進步幸福。瑠公圳居民賴碧珍被告上法院的開始,和卡夫卡《審判》的主人公相似,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甚麼罪,即使到今天,她也很難理解自己到底是在怎樣的民主法治國家(連自己家一定得拆的錢,都還要自己負擔,同時那筆錢也已經被扣走了)。
知名法律地理學者 Nicholas Blomley 曾提醒:產權制度從來不是中性的制度設計,它經常是空間暴力的法律化表現。當法律的執行淪為權威展示,而不再回應歷史、理據,甚至轉嫁責任,這樣的依法行政,只是以法律形式「凍結」了土地制度歷史的不正義;自貶為財團清場、為歷史失憶作保的工具。
✍🏼 編輯動態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
🪧 本週活動預告(UTC+8)
7/6 (日) 20:00 | 夜话 MaryVentura 文學中的道德選擇(Google Meet)
討論虛構和非虛構文學作品中展現出的道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