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期
🇺🇸 加密貨幣正逐漸走進美國企業(數據來源)
Owen 歐文笑長: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是負責監管美國境內證券市場的獨立機構,企業需定期向 SEC 提交財報及其他正式文件,並透過公開檔案平台 EDGAR 對外揭露。這項制度讓所有人都能查閱資料,有效降低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詐欺風險與投資損失。對專業投資人而言,EDGAR 更是一座資訊寶庫,透過數據、文字與財報內容分析,找出潛在的投資機會。
根據數據平台 THE BLOCK 的統計,企業提交的文件中,提及區塊鏈相關字詞的次數,自 2021 年初出現爆發性成長,之後雖然成長放緩,仍維持上升趨勢,甚至在上個月創下新高。這顯示美國企業對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關注度正在穩步提高。可能的原因包括區塊鏈新創興起、企業開始接受比特幣與穩定幣作為支付工具,或是應用區塊鏈技術於資料管理與傳輸等。無論背後動機為何,加密貨幣正逐步走進美國企業,也許未來會更加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 國際公共財募資,在地贊助 g0v 大黑客松!
:國際加密貨幣公共財資金挺進台灣,首度支持在地 g0v 公民科技社群行動!本次很榮幸透過 FAB DAO 綠沙發的捐款活動,獨家贊助上週末的「g0v SofaSoGood Hackath67n | 台灣零時政府第陸拾柒次沙發很好黑客松」,為開源軟體的共同價值觀盡一份心力。我透過這場 3 分鐘短講,闡述了其中組織關係與精要脈絡。
📖 去中心化,到底與你有什麼關係?
:本文為《去中心化三部曲》的最終篇,從近期《GENIUS 穩定幣法案》通過談起,深刻剖析這項立法對加密市場、美元霸權與 Web3 生態的深遠影響。
文章指出,穩定幣監管雖有助推動資本合規進場,卻也對去中心化精神構成制度性壓力。
在這背景下,作者從三大核心層面切入:代幣化如何改寫價值流通邏輯、空投經濟如何重塑平台與使用者的關係、開源創新如何降低創業門檻、加速創新飛輪,全面描繪出一個正在成形的去中心化經濟秩序,並強調這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制度變革與權力重構。
這篇文章是你理解目前加密產業巨變與未來機會的關鍵讀本。它並非僅是法案解讀,而是將政策、市場、技術與制度變遷巧妙連結,提出「代幣化、空投經濟、開源飛輪」三軸驅動的經濟模型,直擊去中心化的真正價值。
無論你是剛入場的初學者,還是已在鏈上深耕的 Builder,這篇文章都能幫你從全新視角理解:去中心化不只是理念,而是重構平台與個體關係的現實策略。
它讓我們意識到,Web3 不只是某些人的機會,而是所有願意「提早行動的人」都可參與的時代紅利。如果你不想錯過這場全球制度重構的浪潮,這篇文章,就是你最好的起點。
副刊
📸 捏造假新聞:馬格蘭攝影師的攝影密謀
熱浪/Heatwave:進入推薦文之前,先來認識一下甚麼是馬格蘭:
1947年,卡帕和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喬治·羅傑(George Rodger),大衛·西蒙(David Seymour)共同成立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以下簡稱馬格蘭),旨在讓攝影師能夠自由地選擇拍攝題材,且作品的版權是屬於攝影師的,而不是被報紙雜誌賣斷。——敬!馬格蘭精神 相機就是攝影師的武器
原本是資深高格的馬格蘭攝影師在著名的假新聞產地作了一個「關於假新聞製造者的假新聞故事」。不但出書、用假帳號在法國攝影節發表,之後自己還當起網軍抨擊自己,整體來看,相當大膽,也算一場嚴肅的社會實驗,讓人們關注起該如何把關假新聞等的議題。
✍🏼 編輯動態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
🪧 本週活動預告(UTC+8)
5/29 (四) 20:00 | 周四夜话 NEko 讀書工作之必要(Google Meet)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工作?本場夜話,將從《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兩書,聊聊活著的道理和讀書工作的意義何在。
5/30 (五) 21:00 | IMO 人物誌|5/30:Injective 公鏈(待更新)(Google Meet)
6/1 (日) 20:00 | 夜话 多比 待定(Google M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