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期
📊 2025 年加密貨幣持有者調查報告:5500 萬美國人的數字資産圖譜,誰在使用加密貨幣?(PDF、中文摘要)
自由精靈 - 多比:近年愈來愈多加密貨幣支付卡推出,從 reward back 到 0 手續費,讓加密貨幣愛好者透過 crypto 消費愈來愈方便。
這份由 National Cryptocurrency Association 推出的「2025 年加密貨幣持有者調查報告」就調查了美國人的數字資產圖譜,當中顯示它邁向了一個更普遍、通用的情況,例如有 21% 的美國成年人擁有某種形式的加密貨幣、39% 的持有者用加密貨幣支付商品和服務。其中,表示加密貨幣對其生活產生了積極影響的受訪者當中,有 49% 認為crypto「增加財務獨立性」、有 45% 認為「參與創新領域的興奮感」。是什麼原因令他們首次接觸?有 43% 人表示是「家人或朋友討論或使用」、38% 表示對其技術感到興趣。
有趣的一點是,「為何會獲取加密貨幣」的一項答案中,有 60% 人表示是基於投資(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答案),而 50% 是指對「技術的好奇心」。看了這些數字,感到不少受訪者對加密有著技術的渴望或熱情,至少是,除了關注回報,也視它為一種新興的技術、知識,而隨著支付渠道愈來愈多,它正在走向一個多元、更包容的社群。
🗞️ 代幣聲譽指數報告:為什麼你買的幣一直在跌?
:本篇文章深入剖析由 bitsCrunch 所提出的「代幣聲譽指數」評估機制,透過 AI 演演算法分析 2,000,000 個代幣在 16 個維度的表現,評估其市場可信度與健康程度。
作者指出,目前絕大多數代幣集中在「平均」與「較差」評等區間,僅有極少數代幣獲得「優秀」評價,形成明顯的金字塔結構。文章進一步解析各鏈(如以太坊、Polygon、Base、Avalanche 等)在代幣品質分布上的差異,並指出流動性不足、持幣集中度過高、交易活躍度偏低是導致代幣評分偏低的三大共通問題。
最終,文章強調,聲譽評分將可能成為下一輪加密市場資產篩選的重要依據。
這篇文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質」而非「量」來審視目前過度膨脹的代幣市場。在牛市退潮後,代幣聲譽指數如同一面照妖鏡,揭露了市場中絕大多數專為短期炒作而生的資產缺乏基本面支撐。
透過 AI 分析的數據結果與多鏈對比,文章幫助讀者理解不同區塊鏈平台的代幣發行策略與品質分布現況。對投資人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市場健康報告,更是提前辨識下一輪「明星資產」的重要依據。
對產業觀察者與產品開發者而言,這則提供了評估項目可信度的新架構,具備極高參考價值。
⚡️ 公鏈的真實處理速度:Finality(數據來源)
Owen 歐文笑長:區塊鏈的特色,是會把多筆交易打包成「區塊」,再依序堆疊,形成交易紀錄。當你送出交易後,必須等到區塊打包才算完成,而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稱為 「出塊時間(Block time)」。如果出塊時間太長,使用體驗就會變差,比如比特幣約 10 分鐘出一塊,就必須耐心等待。
但 Block time 不代表交易真正確認的速度,因為區塊鏈可能發生回溯,這是因為區塊鏈遵循 「最長鏈原則」,當發生分叉時,長度最長或是信用分數較高的分叉鏈,才會被多數節點承認,而其它分叉鏈則會被捨棄,所以,即使交易已經打包,該區塊也可能被捨棄,交易就會失效。
如何確保交易不會被捨棄?
答案是 「等待足夠多的區塊堆疊」,當交易打包進區塊後,必須等後續再堆疊一定數量的區塊,交易才真正安全無虞,這段等待時間稱為 「最終確認(Finality)」。
不同區塊鏈的安全性不同,有的只需幾個區塊就能確保交易不被回溯,有的則需要數十個。例如,以太坊的 Block time 為 12 秒,但達到 Finality 則需要約 16 分鐘 ,因此 Block time 不能直接反映交易處理速度,看 Finality 會更準確。
此外,這裡還沒提到更慘的狀況「交易壅塞」,當交易量遠大於節點的處理量能,就必須用競標的方式送出交易,可能等上一個禮拜都無法被區塊打包,這時不論 Block time 還是 Finality 都救不了你。
💡 以太坊的未來:協議治理與公共財資助
:從這集 Podcast 得知這篇文章,作者 Benjamin Life 是 OpenCivics 共同創辦人,基於近期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以下簡稱 EF)的管理層變更,提出多項扎實建議。
這段對 EF 現況的批判十分到位:
…EF’s focus on internal research rather than external developer needs leads to a 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at fails to accelerate Ethereum’s real-world adoption.
其中我特別有感的是協議治理,文中詳述了 web1 時期至今,國際技術標準組織 IETF 的治理機制。由於工作緣故,我近期也逐漸熟悉同為 web1 至今的國際技術標準組織 W3C 治理機制,相似度高,深有同感。相對地,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 (EIP) 治理機制同樣公開透明,卻可能缺乏明確的議案推進流程與目標。
不同組織與社群的發展自有其特色,值得學習其精神優點而內化,而非僅僅複製其流程形式。這或許也是為何,曾有人試圖將 EIP 形式帶入 W3C 治理,但其實並無必要(參考)。
副刊
🇲🇲 曼德勒 by 黃鈺晴
熱浪/Heatwave:緬甸這些年在新冠之後,內部政局的戰爭動盪中,經歷劇烈的通貨膨脹、洪水和大地震。
這次大地震緬甸政府拒絕親西方的記者,所以第一時間大家只能看到在泰國的地震災況影像,黃金 72 小時內想協助救援的台灣隊也一樣被拒。
聽到朋友說有些緬甸人為了躲避戰爭,搬去了曼德勒,就是這次的震央。如果我們認識一個地方不以照片影像等畫面為主,而是透過文字、透過口語,是否會帶給我們完全不同的認識觀?而這有可能是貼近一百多年前的人們的經驗——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混戰,有各地方的勢力,也有外國勢力想干預。
閱讀這篇曼德勒文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但文章又給了更多一些認識的面向。
因為作者文章最後提到「相對可靠的捐款途徑」,所以熱浪編又多作了一些功課,如以下給大家作延伸參考:
【任何捐款前須知】
衛生福利部有公益勸募管理系統可查詢合法勸募的活動和團體,但這次緬甸的災情來說,屬於第一時間要去救災都怕來不及,更來不及申請(之後還要核准),所以目前沒看到這次地震相關。
國外國際間有第三方監督的平台,可以查詢慈善機構、看財務透明度,這個概念在台灣也有人在推動的,只是曝光的新聞和知道的人一樣少,遠不及慈善單位有餘力自己公布上網。請看:公益責信協會、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必須要說的是:目前沒有查到你想捐款的單位也不要覺得怎麼樣,很可能只是他們還不知道有這個聯盟可以加入而已。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last but not least)是台灣最近相關到「錢」的事:陳祺忠的 FB 發文【論募款透明的重要性】——回顧到本土台灣從前的幾個重要人士的那段過去,他的文和底下留言處的連結(朱高正和我、網友 Mobile01 發文)還有討論的內容一樣火爆精彩。
✍🏼 編輯動態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
Swift Evo:
🪧 本週活動預告(UTC+8)
4/12 (六) 20:00 | 夜話 歐文笑長 咖啡的迷人之處(Google Meet)
每天一杯手沖咖啡是我的固定儀式,也因為熱愛咖啡,我鑽研了很多科普知識,並且出外旅遊時,都會去各個咖啡店探險。
就讓我來分享咖啡為何迷人?咖啡背後的科學是什麼?能用哪些方式把精品咖啡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