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期
👿 比特幣的美國儲備之路,是夢一場!
Owen 歐文笑長:川普在本週放話,要將比特幣及其他幣納入美國儲備,結果雷聲大雨點小,變成夢一場,這與美國國會有很大的關係,要修法、要調整預算,都必須經過國會與民意的支持,就讓我們看看美國人民對幣圈的看法。
美國有超過 63% 的人,認為加密貨幣不可靠,而美國成年人中,只有 17% 使用或交易過加密貨幣,還有其他數據可以去文章中看,整體來說,美國人接觸加密貨幣的比例並不高,而年齡偏大的國會議員們,更不可能了解加密貨幣,這也讓川普政策一再轉彎,最後只能用穩定幣來與國會對決。
💰 加密資本主義,一次非對稱的財富機會(中文版)
:本文深入探討「加密資本主義」這一概念,分析加密市場如何成為當代資本主義最極端的進化形態。
文章以川普的政策為引子,描述比特幣價格如何在政治言論與市場情緒中劇烈波動,並指出 PMI 指標與全球 M2 成長 可能預示著市場即將迎來轉機。
然而,真正的核心問題並不只是價格,而是加密市場如何映照出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如何在去中心化的技術架構下加劇貧富分化。
從早期投資人的暴富神話,到市場操控與資本壟斷的現實,本文以歷史視角剖析加密貨幣如何重塑全球金融秩序,並探討普通投資人在這場非對稱競賽中的生存法則。
本為對加密貨幣與資本主義本質的深度反思。作者以比特幣、去中心化金融(DeFi)、市場操縱等為例,揭示了加密資本主義如何以「數位黃金」的名義,將財富成長與階級分化推向極端。
文章的亮點在於歷史視角——從 17 世紀的鬱金香狂熱到 21 世紀的區塊鏈淘金熱,投資人如何在技術變革中找到立足點?
同時,本文提供了獨立思考的視角,提醒投資人不要盲目追逐市場波動,而應掌握遊戲規則,理解風險,找到真正的財富成長機會。如果你關心比特幣、加密貨幣的未來,並希望看透市場背後的本質,這篇文章絕對值得細讀。
👥 Vitalik 中文對話社區:以太坊需要新故事和新用戶,以太坊基金會内部正在改革
自由精靈 - 多比:近期,隨著 ETH 生態遇到不少異議和瓶頸,Vitalik Buterin 在2月19日受邀對話中文社區,解答支持者的疑惑。這篇文章整理了對話內容,包括 ETH 未來的應用和叙事、如何看待 L2 和主鏈的關係等。
他主要是提到,「如果一天内跌 97% 的 memecoin 不是我們的未來,那該是什麼?」,他認為許多人覺得民主的方式不可行,應該要有領導,但他提到曾經有位政治學家跟他說,以太坊的好處是開放去中心化的生態,迄今的規模成功了,會給人們希望。
他也提到「以太坊需要新故事和新用戶」,並認為現在不是 infra 的時代而是 applications 的時代了,除了自由、開放、抗審查這些理念外,更多的是應用層面,例如 AI + crypto 的應用、保護隱私、高質量的公共物品融資方式等。
有趣的是,當他回應「你是否共產主義者時」,他答:「不是,但同時也不是資本家」,他重申自己支持自由、全球機會均等、仁慈與合作、人類福祉與進步這些永恒的原則。
🥝 人物特寫:mishaderidder.eth
:這是由 Kiwi News(類似 Hacker News 的 crypto 文章連結分享平台)首次執行的人物訪談,mishaderidder.eth 不但是視覺藝術家,同時耕耘於 Tezos (Objkt) 與 Ethereum (OpenSea),還會自建交易市場,跑 IPFS、Gnosis、Ethereum node,最後才是本篇緣起:Farcaster 與 Kiwi News 的早期與資深用戶!
如此多才多能的 mishaderidder.eth 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Crypto is not a think tank. It's this think and do tank. Satoshi didn't write an op-ed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aying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bad. He just built an alternative. When Vitalik couldn't build his vision on Bitcoin, he just built an alternative as well. So there is this part of the culture here that people just do stuff. And this is a part of crypto identity.
這或許正是開源文化與加密文化的自造者(Maker)精神!
副刊
🏛️ 2025 年建築普立茲克獎得主劉家琨
熱浪/Heatwave:劉家琨是來自成都的中國建築師。
他是中國當代建築師正被集體資本主義化的當下,極少數還堅持著社會主義對抗意識的思考者,他並不詛咒現實,而是選擇「處理現實」...一個帶有強烈理想主義氣質的專業者,一個不畏懼失敗也不迎合世俗的對抗者。——台灣小說家、建築師阮慶岳
以下三個連結都有文字介紹,但主要還是給大家看作品不同角度和距離的照片。
2025 建築普立茲克獎得主劉家琨 「不拘泥於單一風格」為理念 5 件作品(Shopping Design)
盤點西村大院、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胡慧姍紀念館等 5 件作品(La Via)
Home Journal FB 精簡短文介紹劉家琨四個代表作: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大樓、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蘇州御窯磚博物館和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
✍🏼 編輯動態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
Owen 歐文笑長:
自由精靈 - 多比:
熱浪/Heatwave:
🪧 本週活動預告(UTC+8)
3/15 (六) 20:00 | 夜话 千翊晨 继续谈咖啡(Google M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