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理性的加密市場:炒作、錯誤信息和被忽視的實際效用價值(中文版)
:在加密市場的喧囂與炒作聲中,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往往被忽視,而噱頭與名人效應卻能輕易推高某些代幣的市值。本文深入剖析市場上的兩種極端現象:一邊是 $XRP、$DOGE、$TRUMP 這類靠市場情緒支撐的代幣,一邊則是 Uniswap、AAVE、Arbitrum 等真正構築加密基礎設施的協議。
作者透過數據與產業分析,揭示為何市場資本總是流向炒作,而非真正具有技術創新與商業價值的項目。此外,文章探討媒體論述如何影響投資人決策,並強調 GMX 等實際創造收入的協議是如何被市場低估。
隨著美國政府釋放加密友善信號,本文也預測市場未來將如何回歸基本面,投資人應如何在這場資訊不對稱的遊戲中找到真正的機會。
這篇文章值得一讀,因為它以清晰的邏輯與數據拆解了目前加密市場的最大問題:為何炒作能夠壓倒實質價值?
在眾多投資人追逐短期波動的情況下,本文不僅對熱門代幣的真實價值進行審視,還深入分析 DeFi 項目如何為市場提供長期價值,幫助讀者區分炒作與真正的創新。
文中對 GMX 的財務與技術分析尤為亮眼,展示了其穩定的收入模式與市場低估的現狀。
此外,文章還點出了加密市場媒體論述的偏頗,以及監管政策如何影響產業的未來發展。
👥 「去中心化身份」×「社交圖譜」— Web3世界裡的具象化身份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與其談論支持 DID 的區塊鏈底層技術,對多數人而言應該感到枯燥乏味,這篇文章另闢蹊徑,用「三個小故事」讓人讀得津津有味,也秒懂 DID 這項創新背後更上位的概念,推薦給你。
我們之所以持續是同一個人(同一艘船)的原因,不是「硬體」的組成不變,而是「身份」的不變。
⋯⋯但是在數位(虛擬)的世界裡,一個人的身份往往是由某些社交平台所決定的,因此極度「脆弱」、「破碎」和「虛假」。
脆弱:你的身份(ID)其實並不屬於你,平台隨時可以收回甚至銷毀。
碎片:因為一個人的數位行為其實是分散在不同平台上的⋯⋯
虛假:一個人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擁有多少帳號?
副刊
📖 跋涉穿越歌樂的幽深迷宮──《當代歌曲哲學》譯後問答(兼導讀)
:巴布.狄倫(Bob Dylan)自六〇年代起,以其音樂作品影響一整個世代,甚至在二〇一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彰顯其所創造全新詩意手法。
在狄倫年逾八旬後出版這本新作,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呢?資深樂評人暨本書譯者馬世芳表示:
《當代歌曲哲學》是一位改變流行音樂史的巨匠年逾八旬才完成的「歌手談歌之書」。當你伴隨一首首歌讀完一篇篇文字,你不但跟著他跋涉穿越歌樂裡深邃廣闊的世界,也對美國百餘年來庶民文化乃至集體心理狀態的演變,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探索。
📺 關於台灣公共電視
熱浪/Heatwave:本週向大家推薦兩個作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視角來看目前公眾或私下的討論。
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 (2022)
作者方君竹是幾年前公視「記者真心話」節目主持人,他在 2022 年離開公視的告別作是為大家深度報導公視這個機構。真正知道公視的問題,才能有意義討論公視遇到的其他問題。 請看他的深度專題報導,包含以下標題共五篇:
公共電視不是公共廁所 (2025)
黃哲斌是我們不時就會推薦一下他文的作者,這回他也給大家整理了舊文見解和目前網傳的要文。
『回過頭說,2022年,我曾以BBC與NHK為例,指出公共媒體在全球遭逢逆風,台灣公視必須自立自強,以績效證明存在價值、爭取社會支持,才能對抗政治力反撲。如今不幸言中,然而,近年不管是投資台劇有成、創設小公視平台,都可見主事者用心,不應以政治立場粗暴解讀。
✍🏼 編輯動態
小烏鴉Ma𝕏:
閱讀筆耕 𝑳𝒆𝒐:
自由精靈 - 多比:
熱浪/Heatwave:
🪧 本週活動預告(UTC+8)
2/15 (五) 20:00 | 夜话 泡澡的太阳 聊聊補助大砍的事(Matters Lab Discord 自由二台)
2/16 (六) 20:00 | 夜话 夜话 欧文笑长 好書導讀「連結」,訊息如何控制智人們的大腦(Google Meet)
假訊息是怎麼一回事?訊息看越多越接近真實?我們的生活充斥訊息,但訊息是什麼?又如何影響我們周遭的一切,以及你的思維與思想?
沒想到Denken也有關注Bob Dylan~~ 很推~~ 傳奇人物~